Tuesday, November 21, 2023

Do me a favour?

Please wait for the instruction from Mr. Yap to start the survey.

Inventory for assessment


Friday, August 24, 2018

《大师兄》观后感

这电影不是什么大片,它叙述香港教育的现象。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刚巧影片的内容跟自己工作相关,所以有些情节,特别有共鸣。

电影主角,曾经也是学校的问题人物。他打架,伤人,逃课,无视校规等等。这些事,看在大家眼里,是无可救药的。但他的校长,看到他的潜质,推荐他去美国军校学习,并对他循循善诱。

事后他为了报恩,回到学校拾起教鞭,当起老师。

他对那些无视他的学生不以为然,还用他丰富的人生经验,让学生被他的学识折服。他因材施教,利用学生有兴趣的课题切入,给他们更宏观的角度看事情。他这样不跟正统教育规范教书,引来许多同事的冷眼。但他深信自己的方式,因为他就是这样被引导进入正途的。

学生会变得那么厌世,那么不可一世,对学习没兴趣,是大环境迫使的,是他们家庭背景影响的。电影主角尽己之力,让家长理解他们的孩子,同时也鼓励有梦想,有天赋的学生勇敢追梦。

这戏的主角提到的观点,和它的结局,引人深思。

其一:成绩优秀的学生,只占有学校的20巴仙,剩下的80巴仙的学生,他们怎么办呢?难道我们只关注那20巴仙?因为他让学校有名气?80巴仙的人,他们在学校是浪费时间?学校没有什么是他们可以学的?只要没有纪律问题,我们就谢天谢地了?
老师们,你们就教好聪明的学生就算是尽责了是吗?

其二:戏里的双胞胎学生的哥哥,因为不堪自己先天不足,无法好好学习,所以自卑,最后也因为服用过多药物,导致神志不清,自杀了。电影的最后,他还是希望可以考取好成绩。难道这就是唯一的出路吗?没有别的方法了吗?他不能在特殊学校学习吗?去特殊学校会被标签吗?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是为了我们这些正常人而设立的,学校容不下学习较慢的人?

希望有更多老师去观赏这部电影,多交流讨论。
有很多人批判这戏不好看,但什么又是好看的电影呢?能给你感官带来刺激?能让你耳目一新?诶。。。可悲的填鸭式教育底下的产物。

有空的话,去看看吧。

Friday, June 30, 2017

第三届私立大专全营2017 总心的报告

参加营队的因缘,其一,私立大专全营是由教育小组里面的几个人(三年前),主动协调开始筹办的,所以也觉得自己有责任回来护持。另一方面,看到参与筹办的筹委经常有许多内部人事问题,感觉它的续航力还不强。加上这一届筹委筹办时间紧迫,所以只要是筹委发出求救信号,我都会调自己的时间优先处理。

家里的状况仍是我的隐忧,进营的前两个星期,我家再度遭遇闪电水灾,当时我正在教补习,不能及时赶回家帮我妈妈情理屋子。不过,这件事发生后,我妈同意了让屋子进行装修,调整一些屋子的部位来防洪,比如筑高门槛,想办法堵住排水管(避免淹水时,雨水倒流进屋子),填高家里停泊单车的地(上次我家的两辆单车被水淹,进了水,修理费花了上百元)。我妈之前不同意装修是因为她觉得要搬新家了,所以不要浪费钱。但,新家还没买,还在存钱找屋子,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内心的焦虑,是导致我缺乏耐心的原因之一。近年来也停止练习静坐。

这一届的辅导员,有好几位都当过别的营队的辅导长,有时他们会分享过去的经验,想套在这一届的因缘里。辅导长带的方式我认同,也觉得她的方式简单,不费时,辅导员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休息,把精力用在带动小组和观察学员的学习状态。但有一部分的辅导员觉得,我们需要多准备,多做功课,尤其是小组讨论的题目,因为他们担心会误导学员,讨论变得没意义。言谈中,感觉到他们一直在强调那些事情很重要。大家在不同的因缘底下,学习到不同的方式来带组,提出意见来讨论是很好的,但有些人起了情绪(虽然不明显,但从他说话的用词用句,有很多“应该”,“很重要”等),而那些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安抚,辅导长为了确保讨论的秩序也一直压制某些人发言,他们的想法无法得到抒发。我的情绪也升起了。情绪的第一个出口是坚持己见的辅导员,第二位是辅导长。这事发生在第一个晚上,会仪后我有主动找哪位辅导员谈,让他知道我的情绪,让他看到他的情绪。

这筹委团刚成立的初期,我们就陪伴到现在,跟他们也建立了关系,所以他们很多时候遇到问题也会主动找我们谈。辅导长看到我跟他们沟通的好几次,都表露出担心我会影响到他们营队运作的反应,也直接告诉我他的担心(而她也没仔细听到沟通内容)。辅导长在我进大专的时候,就看着我的成长,所以她对我的认识,也基于他那段时间在大学里对我的观察。但那是不全面的。虽然知道她是为营队的好而说,但我受伤了,觉得那是对我处理事情的不信任,也疑惑为什么她在这件事情上不认可自己。知道自己的情绪,在营队里也尽量调整。

以上谈了三段我的经历,一是内心的焦虑,二是自己在会议时起了烦恼,三是对于辅导长的反应,如果用因缘法来分析,
第一:自己在于提升自己的心灵层次,变得被动,没积极的去静坐、提升,即使工作让自己少了娱乐消遣的时间,那也不是停止自己提升的理由,自己缺乏动力就需要寻求共修的力量了。
第二:如果我能在会议时,不起烦恼,有智慧的让对方知道,他提的建议,没被看重,所以他起了情绪反应,也升起了防卫心,针对事情再拿出来讨论、协调。也许结局会不一样。
第三:自己的没信心,也觉得辅导长是“应该”理解自己的,当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期待落空,对辅导长变得不客气。我还是我,执着这个个体的我。

这一届当辅导员,给自己的评价不高。相对于前几次当辅导员,跟学员的关系还要融洽一点。这一次,也许因为时间,也许因为自己精神和身体状况不好,也许因为自己心境改变了,变得比较不随和。

上一次上关于“缘起法”专题的营队,好像是马大与国大的佛法营,当时也是当辅导员。当时听了体验很深,有种茅舍顿开的感觉。当时想说,原来我们可以用这角度来看世界,那对我的帮助很深,尤其是看到自己我执的部分。而过后自己因为讲课而找到了许多关于quantum physics的资料,佛学与科学的结合,让我觉得很奇妙。Quantum physics里面的所有物体都不存在,跟空的概念类似。以缘起法分析外在的现象,与自己内在的相对关系以后,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内心的贪欲。

有时我们条件不足的时候却想要更多,之后就在那边烦恼,那就是我们内心中“执取”出现的时刻。当经验越多,自己的意识对于事情的判断就会越复杂,尤其是过去因为自己的失误,而犯下的过错,内心责备自己而出现的一种声音,警惕我们下次犯错要注意。这个警惕会让我们变得小心,谨慎。也会让我们变得偏执,觉得那个很重要。偏执到觉得那个很神圣不可侵犯,就造成了种种与人互动的障碍。

我们佛教用许许多多名相来辨别种种好与不好情绪和状态。这些对于负面情绪的标签,比如说妄念、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等。每每心中出现了这些声音,心理警惕它的存在,就会先想要处理它,而不是接受它。我们要处理前先要接受自己,承认自己就是凡人吖,当这些心态出现的时候,是正常而也不需要觉得羞耻的。越急于想处理和根除它,想处理的念头会让我们越来越烦恼,而也开始排斥那些心理状态。与自己同在,活在当下,接受当下仍有不足的自己,才有可能从哪基础再进步,不然也只是在建空中楼阁,一切自以为已经看破了的东西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是自己认为的进步,而非真实的自己。有时候看到一些学佛的同修,修修一下突然间不见踪影,活动办办一下突然消失,无法联系的上,会不会就是建了一个空中楼阁?

提醒自己的学习,要脚踏实地,祝福这一届的筹委们,希望他们如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可以主动地去着对方谈化解那个心结。也希望私立大专全营能够更稳健的继续走下去。阿弥陀佛。

Sunday, September 4, 2016

冷暴力

当一个直接透露别人私密生活的短片流传开,人们自然地把那短片分享给身边的人。
当那话题在被大家舆论时,不知者参与讨论,然后也跟着把话题扩散出去。

这些事情,发生在以前,还没有面子书的无网络时代,人们以讹传讹,听到什么加盐加醋,再把它流传出去。
这些事情,到了网络发达,而且讲究“分享”的年代,其扩散程度与速度更为惊人。

如果你是传言中,照片中,视频中的主角或是与主角认识的人,你会责备舆论的人,你会讨厌转发的人。如果那主角跟你没关系,你就会“自然”地成为哪一个传播者,舆论者。这些自相矛盾的事情,其实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我们不喜欢的,也总喜欢强加在别人身上,当我们被别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是,我们就会怨天尤人。

最近就有这么一件事发生了,一个短片流传开,短片中的主角像似当地的一位中学生。很多人基于好奇,和“分享”的心态,当了那短片的传播者。这是间中的冷暴力吖。

当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有这样的短片,里面怎样怎样,你要看一下吗?我心理的感受五味杂成,有心疼,有无奈,有愤慨。我告诉那学生,如果你把那短片传给我,你就是这整件事情的后果的其中一位帮凶。

如果那是你的亲人,你何尝不希望别人会停止散播那短片?

我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我们保护自己不被别人占便宜,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冷漠的人,对别人的事情不闻不问。

我们不是圣人,也不需要如菩萨般慈悲。但生活中我们总是有需要别人善待我们,原谅我们,甚至包容我们的时候。这些待遇,不会凭空出现吖,那需要大家共同营造。默默地从自己开始吧。


Tuesday, August 2, 2016

旧地重游在周末

刚结束的周末,让人生理累累的,心理却是踏实,满满的。

去了两个地方,第一个是以前在国大(UKM)参与佛学会时,常借用的场地,名叫Kajang BMSM。我特意选了以前读书时常走的旧路,从我家乡去到国大,再顺路往上去到目的地。这路线无需走高速公路,免过路费;然而,该路线所行走的道路崎岖,需不断左拐右弯,上山下坡。驾车时边想,自己以前真不容易,驾小红鹿,走这种路,一不小心,车很容易抛锚啊。行驶约三小时后便抵达场地。该场地装修得我都认不出来了。一走进场地,便发现其他学长也有回来,心想这一趟,是聚会,是共同护持学弟妹们的心意,听着大家的分享,满满的感动。三点到六点,这一场分享一结束,我就赶去下一个场地。

第二个地点是史中,那是我去年实习辅导的学校。一踏入校园,各种回忆涌入心头。这次回来,讲辅导技巧。本以为自己是因为第一次以辅导员身份讲该课题而感到紧张,事后发现,那紧张的来源是因为我对那地方的回忆。史中是学生人数庞大的学校,因为人多,所以遇到特殊个案的几率也很高。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辅导个案遭遇不幸,车祸往生的事。而自己在这一次的行程,也得知该学生的母亲也在我离开学校不久后也因病去世了。心情很沉重。

佛法虽好,但误解的人太多,学习的人太少,能把他用上的人更少。加上许多外在因素的诱惑,使得根性较重于信愿的人,比较容易落得被外道带走,走向迷信。

辅导也处于这尴尬的境地,我国教育部对于学校辅导员专业资格的不重视,最终也将会自食其果。

选择留在马来西亚发展的人,我们需要的不是抱怨和负面的情绪,而是更多的建设,改进吖。共勉之。

Saturday, July 16, 2016

调和

许久没调和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发觉在满满的日常行程里,心情特别容易急躁。急躁的特征是,呼吸变得浅而急促,心情容易随外境而波动,起伏不定。开始调和身心时,发觉自己很难放松,感觉到身体各部分都是紧绷的,如颈部,肩部,头部等。

最近在小学教书的情况渐入佳境,开始适应学生的不好习惯,可以较冷静地寻找对策来应付。同事们都会互相鼓励,虽然看到有些同事之间时而仍会些不满情绪,但大家都会成熟的处理问题。

假期师训的名额,全国只有约90位,要拿到不容易,平常心对待,尽力就好。有空的话祝福我一下吧。

Thursday, May 12, 2016

附和型的人?人的不同面向?多面人?

在中学教书时,听过各种各样的评语。有学生说我是一位不会校书的老师,有学生说我是没用的老师,有学生说我是他某科目的救星,有学生说我是性教育博士,有学生说我没老师的样子,有学生尊重我,有学生不尊重我,有学生爱开我玩笑,有老师觉得我很不错,有老师觉得我很会讨学生欢心等等……这种种褒贬不一的评论,有时听了看了觉得没趣,有时觉得伤心,有时觉得不以为然,有时觉得开心。现在在小学也有不同极端的评语出现,暂时都还是平常心以待,但不知道以后对自己是否会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感觉上,别人跟我接触后的反应,很多元,我有时也觉得自己遇到不同人的时候,时常都会进入某种模式,来回应对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主观,也客观,所有总有听取和参考的价值。只是有时自己处于负面状态时,总会把那些黑点放大。所以不断提醒自己,保持觉知,时而静坐锻炼自己的心智,心境保持平衡,充实。

当自己觉得要被外在言论击垮的时候,心理的警戒心会升起,自我保护有时会伤害别人,内心像刺猬一样容易扎人。尽力不让自己处于那样的状态,多提升自己,重温初心,与专业伙伴或法侣沟通互吐苦水,然后互相勉励。

总觉得在学校教育孩子,自己有什么风格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想帮助他人的心,和专业的能力。育人,不是工厂生产货物,必须一板一眼,事事顺从。课业成绩也不是决定一人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在于多元,各取所需,各展所长。教育在于教育孩子有正向的人格,善良。教育能用体罚吗?我觉得能,但出发点必须得清楚,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给学生警惕自己的错误,帮助他向上提升。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