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2

抽身脱离自己营造的世界

最近在阅读一本名为《零极限》的书,
其内容讲述的概念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会很扯,
但对于诠释万物空无自性和讲述人们认知的世界皆唯心造的佛教立场来看,
这样的理论一点也不陌生。

当我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开始,
我们身体各种感觉器官通过神经元把外界的信息传送给我们的中枢神经;
眼睛可以看到的信息、
耳朵可以听到的信息、
鼻子可以嗅到的信息、
舌头可以尝到的信息、
身体可以触碰到的信息等,
那么多的信息不断地被我们的大脑接收,
但真正可以被我们意识觉知的只有那百分之四巴仙而已,
其它九十六巴仙都在我们意识以外的情况下发生。

在只能意识到那么少部分的信息底下,
我们的大脑只选择我们想接受和看到的信息而已;
所以一个人亲眼看到的事情就是正确的吗?
这跟一个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是有很大关系的,
而那些都是过去经验的学习所累计下来认知模式。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棵树的时候,
我们所看到的树是真实的吗?
外在的确有一棵这样的树的存在,
而那外在的树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触摸等把其印象投射进入我们的头脑里面,
头脑里面的记忆是我们认知的结果,
而那认知的局限经常都不能让我们客观地把那颗树的印象详细地摄入脑内;
我们在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活在自己的眼光,
以自我的认知去认识这个世界,
那是有局限的。

所以外在发生的一切却能引起我们的种种感觉与反应的都与我们有关,
都是我们需要负起的责任。
所以任何让我们失望、伤心、生气、憎恨等都是因为某人或某件事所引起的吗?

书里有提到一句古老的夏威夷某民族的用语,
Hooponopono,
这句话包含着:对不起、请原谅我、谢谢你,我爱你。
以一颗接受所有外在发生都是我们的责任的心为出发,
以忏悔的心接受这发生和仍有不足的自己,
感恩还有觉知这一切发生和能够继续改进的自己,
同时也感谢外在促成种种现象的因缘,
让爱填满自己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书里提到许多实际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
值得拿来阅读看看。


Sunday, September 16, 2012

真善美的旋律

每每听到真善美的旋律这几个字,
脑海里总会浮现一些画面,
感觉心里隐约还会有股热热的温情。

回想起当年自己还是中学生,
懵懂无知的自己,
好像从来没有对一件事情那么认真过。
一群人带着真善美的旋律专辑来到了我的家乡,
他们以自己最真诚的故事做分享,
让我见识到原来年轻人也能用这样的态度生活,
对自己的人生也有着一种非常笃定的态度。
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活力与生命力,
让我心里充斥着一股莫名的感动;
好想与他们共舞,
好想站上台与他们一起呐喊出成长的喜悦。

那些佛曲伴随我们走过青春岁月,
它的歌词启发了我们的智慧,
优美的旋律也牵引着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

如今我们重新拾起当年的感动,
集合了又一群认真拥抱生命也热爱佛曲的人,
再一起肩负起真善美的旋律启发别人生命的使命,
走入全马各地与不同人接触,
成为说故事的人,
以激发更多人们内心里的真善美。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12

不恰当的选择

今天遇到一件事,
看到一个小小的自尊被人摔破了,
目送气急败坏的他尴尬地离开了是非之地,
心里也不禁难过起来。
追上前去探个究竟的时候,
发现那人眼泛泪光,
心想这次有人真是玩过火了。

无法安抚那位心里受伤的人,
同时又看到那位让别人受伤的人仍理直气壮地不肯认错。
这时的我好像站在分叉路口,
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去选择自己的下一步。

面对着这无能为力的情况,
我做了错误的选择,
选择了以粗暴的方式企图想让那位对朋友恶作剧的人醒悟。
现在好像能够分析哪件事的发生,
但回想自己作出反应的那一刻其实并没有想太多,
跟着自己意识以外的情绪行动,
这是很可悲的。

自己的念头里出现了一个无能为力的自己,
萌生了挫败的感受;
以自己过去的经验反射他人受辱的伤心感受;
尝试劝说对方认错时对方反应不如自己预期而升起了愤怒心。
以上几点都是自己意念的反映,
自己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来的。

原谅这样还有不足的自己,
接受他还不完整还有改进的空间。

感谢这一切的发生让我觉察到自己的不足,
让我学习,让我有机会成长,
感谢自己有能力去接受这样不足的自己,
感谢让我看清自己的一切人事物。

我爱我、爱你、也爱他。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为学生而现的愤怒相

在校园里亲自听到和看到学生问题,
真实体会到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谓的烂苹果并不像别人说的那么无药可救。
学生们不喜欢读书但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学习,
学生们态度差但他们仍非常懂得照顾朋友,
学生们虽玩世不恭却可以在适当的指引下发挥创意让人惊艳,
学生们喜欢粗言秽语但那些脏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们无法表达的情绪。
学生们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也正是我们应该想尽办法让他们看到的吗?

如果我们以学生外在的行为举止来衡量他们的可塑性,
那其实是活在自己过去经验中获取的那把尺,
把尺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以那心中完美的标准来期待同一标准的学生出现。
那样我们必然会遇到挫折,
因为世上每一个个体都是最独一无二的。
教育本来就是要激发这些不同个体的各种潜能,
而不是塑造出我们心中完美的学生。
所谓的有教无类其实就是不存分别心的给学生施于适当的教育。

师生的美好沟通其实不难实现,
只要我们可以在存在差异时不对立,
同时在那差异中找到可以互相融合的共同点,
那么说出来的话便是舒服且大家都能够接受的。

发现到学生绝大部分的怠惰和纪律问题是由于大人的纵容促使的,
当他们觉得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的时候,
自然也会理所当然觉得从事那些行为是合理正确的。

最近面对学生的叛逆和问题时会适当的显露出忿怒相,
表情、动作和声音都是愤怒的,
但内心却是非常平静,
同时也清楚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学生好而做,
不是因为自己的自我或挫折所引发的。

现在少许能够体会到佛教的所谓菩萨在渡众生时为何会现种种相,
和为何些菩萨的雕刻也异常的凶悍,
心想他们的内心应是不忍众生苦地充满慈悲。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