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亲自听到和看到学生问题,
真实体会到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谓的烂苹果并不像别人说的那么无药可救。
学生们不喜欢读书但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学习,
学生们态度差但他们仍非常懂得照顾朋友,
学生们虽玩世不恭却可以在适当的指引下发挥创意让人惊艳,
学生们喜欢粗言秽语但那些脏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们无法表达的情绪。
学生们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也正是我们应该想尽办法让他们看到的吗?
如果我们以学生外在的行为举止来衡量他们的可塑性,
那其实是活在自己过去经验中获取的那把尺,
把尺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以那心中完美的标准来期待同一标准的学生出现。
那样我们必然会遇到挫折,
因为世上每一个个体都是最独一无二的。
教育本来就是要激发这些不同个体的各种潜能,
而不是塑造出我们心中完美的学生。
所谓的有教无类其实就是不存分别心的给学生施于适当的教育。
师生的美好沟通其实不难实现,
只要我们可以在存在差异时不对立,
同时在那差异中找到可以互相融合的共同点,
那么说出来的话便是舒服且大家都能够接受的。
当他们觉得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的时候,
自然也会理所当然觉得从事那些行为是合理正确的。
最近面对学生的叛逆和问题时会适当的显露出忿怒相,
表情、动作和声音都是愤怒的,
但内心却是非常平静,
同时也清楚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学生好而做,
不是因为自己的自我或挫折所引发的。
现在少许能够体会到佛教的所谓菩萨在渡众生时为何会现种种相,
和为何些菩萨的雕刻也异常的凶悍,
心想他们的内心应是不忍众生苦地充满慈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