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0, 2012

系友毕业那天

之前还以为自己已经接受了当时疏忽所犯下的失误,
还非常大方的答应系友会过去参与“本来自己也有份的”毕业典礼,
结果当自己看到同期一起进入大学的朋友时,
他们所施予同情眼神,
在充斥着欢乐气氛的环境当中,
总是让我觉得异常尴尬也很难融入。

现在回想,
他们的惋惜其实就是对于自己的支持和肯定;
怎么当时无法把心情调试过来,
然后以一颗随喜的心祝福朋友们毕业愉快呢?

还收到在实习的学妹托朋友带来的毕业礼物,
显然她是不知道我这学长无法在今年毕业,
但这礼物代表着别人对自己的看重,
所以收到时是开心的,
也让忐忑的心情得到少许的安慰。

毕业礼物

给关心自己的朋友,
我去参与系友的毕业典礼那几天,
也到自己的学院要求科系的主任写封信证明我已经完成我的学士课程,
信件内容如下。

这封信相等于我的暂时文凭,
方便我日后的申请事宜。

系友们,
短短的三年时间,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而相处期间也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
那些回忆虽有苦乐但却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结束了学生的时光,
等待我们的是另一种更需要毅力的学习环境,
记得要不断充实自己,
好好加油啊,
有机会要在相约相聚哦^^

Saturday, October 20, 2012

我的奢望?


我想回自己家乡的学校执教,
这样的想法是不是一种奢望?
从我现在的状况来分析,
感觉上的确是如此。

多次向政府的不同部门询问与申请,
坚持这目标到今天,
而过程中接踵而来的变数不停的打击着这一份坚持。

现在教育部特别重视教师培训的部分,
所以把之前被喻为不专业的短期师训课程都关闭了。
(短期师训课程KPLI或DPLI:
非教师专业的人如有Diploma或degree文凭,
可以申请读一年至年半的教师训练课程,
结束后就能够去面试,
然后等待被派遣到学校教书)
想成为老师的人现在只能用SPM或STPM的成绩申请师训或大学教育系。

而我现在的家庭状况和年龄,
实在是不能允许自己再花四五年的时间去读师训或大学的教育系学士,
所以我需要调整自己的目标了。

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想从事的行业是教育方面的,
对象群原本只局限在中学生,
但现在把它放宽,
小学生甚至大专生都可以被包含在内。
因此我如今打算继续在大学修读教育硕士两年,
装备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专业文凭和能力。

然后想在家乡执教以便能够常回家陪伴母亲的部分,
既然无法进入学校服务,
那就想办法经营补习班,
好让自己有个固定回家的交通经济支援。
在大学硕士课程还未开课前的这几个月时间,
把整个教学内容和经营管理模式设定下来。

这一切在自己还未转念过来的时候都还是奢望,
但如今都是可以逐步实行的计划。
变数可能还会出现,
教育部可能还会改变政策,
但那都不需要挂心,
因为会来的始终会来,
来后再作调整。

非常感恩这一路上给与支持的亲朋戚友,
一个人作的决定很多时候都非常局限,
但有了更多人的意见和帮助,
而自己也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来面对的话。
我们可能遇到的危机总会是转机。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2

聪明是教出来的

如果有人觉得孩子不够聪明,
想放弃给对方的教育的时候,
这句话确确实实带出这样的含义,
聪明不是只有天生的。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
一直有一股冲动想要把它介绍给更多人,
尤其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和家长。
教师是经过训练,
他们有一定的方式跟技巧可以给于孩子知识;
而家长却是没经过这方面的培训,
他们则从自身经历或其它资源学习到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不论是教师或家长,
我想这本书可以是一个很棒的参考。

这是一本书名为《聪明是可以教出来的》,
里面记录着一位热爱教育的日本教师的演讲内容。
内容分成五个部分,
其一:不用质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其二:聆听并帮助孩子化解困惑;
其三:避免对孩子大怒、大吼;
其四:认同并尊重孩子;
还有最后是;用爱作为沟通的桥梁。

书里提供许多实例和方式,
也还有一些短漫画来鼓励我们与孩子建立起互相信赖的沟通桥梁。
总的来说,
这本书所提倡的教育理念,
不是教条式的给与孩子硬性管理,
而是陪伴、关怀、激发孩子的自主思考,
尊重孩子们的想法,
接受他们现有的能力和状况。
谈到这里顿时想起冯以量在他的书里提到的一句话,
“这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受伤的孩子”

在这里把书中的一些内容分享给大家:

书里提到一个常见的状况,
当孩子在学校参与许多课外活动,
而以家长判断这样下去那孩子的课业会退步。
这种情况下一般父母的反应大家可以自己想象;
而如果长辈站在尊重孩子自主选择的立场,
跟孩子聊学校的情况,
然后问他们如果忙起来是否有应付课业的方法,
再询问孩子家长可以怎样协助他们,
给他们自由做主的权力。
在这前提下,
孩子可以慢慢学习到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进而觉得自由与责任是一体两面的
缺一不可。

人的疑心病很重,
这是常听说的,
因此很喜欢质问别人发生的事情,
母亲可能会责问父亲为什么会花那么多钱等;
同样的态度也会用于对待孩子,
父母或师长会质问小孩为什么没把功课做好,
觉得可能是他懒惰然后就会加以批判。
这种责问的方式所使用的语气是不信任而且带有责备的含义,
而且每当那问题被问出的时候,
答案非常局限,
所以沟通很难进行下去。
试着把“为什么”改成“是什么”:
比如:为什么功课没做完?
改成:你觉得妨碍你做功课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
任何人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回应该问题,
对谈因此得以延续。

师长时常投诉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并且觉得自己在管教他们的时候已经尽力,
对他们发脾气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太认真而对自己和孩子都过于严格,
然后又害怕会出现偏差,
所以亲子都紧张兮兮,
随时在害怕会不会做错事,
在这样的不安情绪下,
无论做什么事都总不觉得自由、快乐,
也就很难做得高兴和产生爆发力。
过渡在意负面的事情,
用责备方式说话,
会让自己乃至于被责备的孩子产生负面的潜意识和无意识,
结果更容易犯错。
书里有许多建议可以用来克服这种情况的。

有空找来读看。

Saturday, October 6, 2012

结束代课,继续前进

再一次结束了代课的日子,
心情很复杂,
整个过程中抱持着激发学生自发思考的信念,
接受他们每个个体的不同个性,
并深信他们都是最特别且具备无限潜能。
也希望他们能够找到前进的动力,
而不被物欲享乐所困。
就这样努力地耕耘着,
力量虽微小,
但慢慢地在可爱的学生身上看到些许的变化;
不知不觉中,
也与他们建立起情谊。

人与人的互动就是那么的微妙,
充满化学作用,
我相信只是以诚相待而也存心为他好的话,
对方是感受得到的。
自己很容易适应也投入了这一份志业,
虽也看到许多不堪的真实面,
但那都是推动我持续坚持走在教育路线的资粮。
过程中也发现到心灵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要如何更有智慧地去看清自己在用心的背后,
所伴随的得失心、还有许多负面情绪,
然后不断的检视和审查自己的情况,
再调整自己的行动来适应改变,
对于自己身心方面的提升要时时保持饥渴,
不断的向上向善进步。

现在读完学士学位,
也算是毕业了,
需要重新计划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了。
之前进大学第一年的转系申请弄不成后,
就打算拿到学士学位后再申请短一年半的师训课程,
然后再当老师。
如今教育政策也一如往常地变幻莫测,
短期师训课程又停办了,
所以需要往别条路去走。

过后的计划里需要加入帮补家计的考量,
因此想读一张教育系硕士文凭的同时,
也计划看是否能在自己家乡有一份教补习的兼职。
自己有兴趣深入研讨的领域是辅导系,
如果过后的申请没问题就会继续去读。

这是目前自己在这分叉路上,
自己跟家里的能力还可以再努力的。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