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形容这活动呢?一大群与善法相印的人聚集在一起,开心的学佛。参与的人有初学,有学佛较长时间的;有大学生,也有社会人士如当大老板的,当人家姑姑的,当老师的等等;有十、二、三、四、五十岁的;有东马的,西马的,也有香港的;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背景。虽然有那么多不一样,但大家都放下外缘,投入学习。也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生活历练的人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那过程是多姿多彩的。
起初会报名参与这活动是为了给自己充电,放松。目的达成了,欢喜的回家了。在搭巴士转巴士的过程中,心里就是有一股清安。但也知道在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环境时,要持续这样的心境,就需要持之以恒的继续用功。不然又会回到原点,继续随境转。
营后学到什么?让佛法与生命结合,解行并重;阿含经这原始的佛教典籍,其内容也包含菩萨道的精神。记录着佛陀由人而成,并非神秘或高人一等,所宣说之法皆为拔除众生的苦恼,同时也附和和顺应众生的不同习性和根机。让他们见到这世间运作的法则,从而由束缚,不自在的生活环境中超脱出来。这让我们看到不管南北藏传,任何一个派系的佛教内容都依佛陀的精神和本怀而开展出来的。并无高低,大小之分。有种各传承都本是一家的感觉,亲切感提升了。如果认为佛教经典只局限在佛所说的话,那我们就要更深入了解历史,和回归佛陀本怀,再以他的角度去思考。因为早在佛陀时代,佛陀那些有所证悟的大弟子也各有所长,而其他弟子也会去亲近不同的大弟子学习,佛陀也并无说弟子们只能跟他一人学习,而且那法则任谁体证也还是那法则。阿含经的内容之中有许多部分也非出自佛口,佛陀的弟子,或利根的天人闻法后而有所体证的,所分享的内容也不离佛教中心思想,那些资料也被纳入成为经典的一部分。佛教能够流传到今天,经过了两千五百多个年头,从无文字到有文字记录,被不同根性的弟子们辗转传承下来,你说那些内容不变?就不符合无常了,流传过程中,改变是必然的,然而我们现在,就是要越加珍惜那些不同传承的文字记录,以缘起的角度来了解它们的背景,以佛教的中心思想来对照所有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才可以让佛教有更健康的发展,而非互相批判,障碍整体佛教的发展。眼光开阔了,心量放宽了,就能够包容不同传承的佛教。两千五百多年间,每个人都以他们自身的努力,为别人的好而做而修,这坚持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不忍心看到别人有困难,保持那颗怜悯的心,提升自己来利益别人。那种精神和思维模式让佛陀的精神以宗教的形式延传至今。
在营期间,有个小插曲让我感触很深。护持营队的外护啊姨,几十年来从她年轻时一人准备所有营员的膳食,到现在走动不方便,仍然不曾缺席任何一个营队。每届全营或研修班,只要在太平佛教会主办都会过来护持营队。有一天洗完澡后,从厕所走回大悲殿,看见啊姨推着脚踏车从佛教会门口缓缓的走进来,我看到以后就问啊姨:“那么有空在散步啊?” 阿姨回应说:“陆地太斜,脚没力踏脚踏车。” 然后我就笑笑继续往大悲殿前进。到了大悲殿,发现另外几位学员也刚冲完凉走过来,突然想起阿姨,所以探头望过寻找阿姨的踪迹。靠近办公室了吗?没有,然后再往下看,发现到她才前进几步之遥的距离。缓缓的前进,喘着气推着脚踏车。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们轻松可以做到的事——走路,对他来说多么困难。什么让他那么执着过来帮忙?我们何德何能让阿姨那老人家,拖着那垂老的身躯为我们服务啊。这时候我也想起家里的妈妈,想起很多很多人,心里充满愧疚和感恩。
感恩促成这一切的因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