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懂事以来,
好像都习惯性的会埋怨种种看不顺眼的一切,
包括人,某些事情或者是对自己不利的环境因素。
最近看了一本书,
发现到原来埋怨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我们看不见的需要,
而那些需要却通过这么负面且会伤害到我们的人际关系的方法来表达。
埋怨其实就跟我们婴儿时期还不会说话时的哭闹一样,
因缺乏沟通能力所以被引用来间接传达自身的需要。
美国的心理学刊物曾在1996刊登过关于埋怨——GRIPE的研究,
埋怨的背后其实是以下五种:
1. Get Attention得到关注:
1. Get Attention得到关注:
世上所有的人都不能独存的,
每个人都需要与其他人建立关系:
我们一出生的片刻关系就产生了,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医生帮忙接生护士帮忙照顾等关系。
而我们慢慢懂事以来就会通过别人的关注来确认这种关系,
肯定与赞美就是确认这种关系的关键。
人们试图得到他人的关注是发出抱怨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抱怨来让别人听到我们的声音。
2.Remove Responsibility卸下责任:
2.Remove Responsibility卸下责任:
我们会抱怨学校不好老师不好,
抱怨公司不好老板不好,
而这些抱怨其实是在告诉别人:
“这都是别人的问题,
不是我要的,
我没有错,
不是我的责任。”
这样的抱怨不但不切实际,
而不间断的抱怨只是一直给自己找借口,
不想改变现状,
让抱怨的对象当我们的证人,
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责任中脱生,
成了所谓的受害者、牺牲品,
让全世界的人知道我们没责任去解决这个问题,
借此卸下责任。
3. Inspire envy引人艳羡:
3. Inspire envy引人艳羡:
有的人常抱怨自身比别人优越的部分,
比如埋怨演讲者口吃,
而那隐藏的台词其实是我讲话比这个人优越;
再来比如说怎么这个人做事情那么不准时,
那隐藏的台词其实是我都没迟到过。
我们会希望别人能够注意并欣赏我们的优越性。
然而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这样的抱怨态度,
那就是不断尝试证明自己比别人厉害,
那说明了我们在该方面其实是感到自卑了。
如果常遇到这样的人,
记得先深吸一口气,
不让那些消极的能量影响到你,
就算是别人先惹你的,
你可以不需去回应,
因为对方之所以要批评你只是想以此来膨胀自己,
那消极的形象其实是想给自己找到安全感罢了。
如果我们的心够宽,
就没关系给对方讲一下,
我们听取对我们有益处的批评就好了。
4. Power力量
4. Power力量
在各种关系中,
人们会引用抱怨来把你拉到他那一边,
让你和他站在同一阵线,
以让他拥有赢得别人的力量。
在选举的时候这情况特别明显,
很多政治人物就是不断地在负面批评另一方的缺失,
借此来拉拢更多有同样想法的人支持他,
一般选举的情况其实不是支持者最多的人获胜,
而是因为讨厌某方而把票投给另一方的获胜较多。
所以我们要警惕抱怨,
它们常被利用来操纵他人,
不要被其左右,
要明智的了解真相,
自主作决定。
5. Excuse Poor Performance糟糕表现的借口
5. Excuse Poor Performance糟糕表现的借口
埋怨种种外在因素,
是一种想把别人的注意力转移的手段,
让别人的焦点不放在自己糟糕的表现上。
好比说做工的人一再的对工作条件作出负面评价,
表明自己是被逼工作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工作效率不如预期等。
而多埋怨的人其实工作表现都会相较地低,
而且那些负面的情绪还会带给前来的客户,
不但没工作效率也影响生意。
看了这书后也对自己之前的行为作了一番审查,
自己与别人互动时因为欠缺真诚的沟通,
也不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
所以引用了埋怨这负面的方法来处理问题,
结果自己的原意不但没能表达,
而且也造成诸多的误会。
负面的能量不断地从四方累计,
这样不但伤害了形成关系时所牵涉到的人,
而且问题还不断的衍生更多的问题。
心理如果有不满或不舒服不就应该宣泄出来吗?
埋怨并不是宣泄内心不满的最佳管道,
它是个有能量的陈述,
它只会让我们专注在眼前的问题并转牛角尖,
而不是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而我们也知道负面能量散发出来以后会吸引更多负面能量的聚积,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大家一起去看看那本书一探究竟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牧师,
他给了很多例子来解释人与人之间互动如何改变成零埋怨,
《Complaint Free Relationship》
也介绍你这本书
ReplyDelete一行禅师
你可以, 爱 - 慈悲喜舍的修行
之前接触过那本书,
ReplyDelete但没机会买来看,
过后会去找,
谢谢你^^